当前位置:首页 >娱乐 >战地琴声 正文

战地琴声

来源:凤凰网   作者:探索   时间:2024-05-10 04:43:47

原标题:战地琴声

从丹东回来,战地琴声我一直在想 ,战地琴声一根细细的战地琴声马尾,在废弃的战地琴声罐头盒子上抽拉,到底能发出怎样的战地琴声声音?我甚至在梦里成为一名志愿军战士 ,在坑道里抱着这把胡琴 ,战地琴声头上不断掠过敌军的战地琴声飞机 ,飞机的战地琴声轰鸣声淹没了胡琴奏出的乐曲。

到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参观是战地琴声在国庆日的第二天 ,人很多。战地琴声穿过形形色色的战地琴声游客,我径直走向那把“两洲三国”胡琴 。战地琴声在昏暗的战地琴声灯光下,在玻璃橱窗内 ,战地琴声胡琴不动声色,战地琴声发出幽幽的光芒。

与胡琴并排挂在墙上的还有两件乐器,一件是小提琴 ,另外一件有人说是“三弦儿”,有人说是“土琵琶”。这两件乐器都没有文字说明  ,“两洲三国”胡琴下面却有一个清晰的二维码 ,用手机一扫,出现如下文字:“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 ,志愿军战士充分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,在战斗间隙开展各种娱乐活动。激烈的战斗过后,志愿军战士利用缴获的美军的罐头盒 、朝鲜的木材和中国的马尾制作成这把胡琴 。战士们给它起名叫‘两洲三国’胡琴。‘两洲’是亚洲和美洲,‘三国’是中国、朝鲜和美国 。”

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,刚从解放战争战场上转战朝鲜战场的志愿军战士,不光战斗经验丰富,还有着无限的想象力,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。这些战士无所畏惧 ,视死如归 ,战斗打响,勇往直前;战斗间隙,该唱就唱,该跳就跳,苦中作乐 。我们的武器比人家的不知落后多少倍 ,但中国人的精神是不可战胜的。我想,这场战争之所以能够战而胜之 ,正是因为志愿军的精神让“联合国军”知难而退 ,这大概就是源于正义的力量。对方的乐器想必也比我们的更精致,但他们似乎没有弹奏的心情。而我们,一把把自制的乐器 ,发出了战场上最柔美的声音 ,像甘霖 ,似养分,滋润着志愿军战士的心灵 。

我想起了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一段往事 。1951年秋末冬初一个寒冷的夜晚,志愿军12军31师的文工队队员们到银店洞师部为志愿军战士演出,回来时已是半夜 。在归营的路上,这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仍然兴奋地唱着 、跳着 、欢笑着,似乎忘了这是前线 ,这是战场。从师部所在地银店洞到文工队驻地苏谷山沟 ,中间有一段封锁线 ,敌人每隔几分钟就要向这里打来排炮。就在大家经过一条浅河,踩着石头通过时,敌人的一排炮弹打来 ,一阵巨响 ,霎时天崩地裂,水石飞溅,烟雾弥漫 ,天昏地暗 。文工队伤亡巨大,女队员戴儒品全身都被炸没了 ,只剩下了两条发辫……在队部后侧的一个小山冈上,战友们将戴儒品那两根又粗又黑的发辫埋葬。如花似玉的生命,顷刻间就被炮火吞噬 ,怎能不令在场的每一个人五脏俱焚 ?

二爷,也就是我爸爸的二叔 ,他有个绰号 :二瘸子。记得我小的时候,屯子里的人都在背后这么叫我二爷,但当面不敢叫 ,他们都知道我二爷的“驴脾气”。在生产队里,二爷一看到不公平的事情就骂 ,谁也不敢吱声,就连队长也只能悄悄嘟哝 :“又耍志愿军的威风……”

二爷从解放战争战场打到朝鲜战场 ,后来腿部受伤提前回国复员回乡 。爸爸告诉我 ,二爷有个绝活:口技。二爷每次喝醉了,必定要讲几段朝鲜战场上的故事 ,绘声绘色,枪声、炮声 、飞机声 ,二爷都能惟妙惟肖地用口技表演出来 ,在场的人无不叫好  。据说二爷病重时 ,依然枪声 、炮声 、飞机声“演奏”了一番 ,随即溘然离世。

二爷没读过书,更不会什么乐器,但他有自己的娱乐方式 ,口技必然是战场赋予他的一技之长 。我想,在冰冷的战壕里,他肯定不止一次给战友们表演自己的口技。从某种意义上讲,二爷的口技与“两洲三国”胡琴 ,与文工队表演的歌舞有异曲同工之妙,都给残酷的战斗生活带来了一丝欢乐的气息  ,抚慰了战士们受伤的心灵和疼痛的躯体 。

爸爸、叔叔和我,分别在上个世纪60年代、70年代 、80年代穿上海军、陆军  、空军的军装,在军营里服满了兵役  。爸爸、叔叔从军想来是受了二爷的影响,二爷又间接影响了我。我是1989年春天走进空军某雷达兵训练团的 ,当时的空军司令正是抗美援朝著名战斗英雄王海 。

仔细端详“两洲三国”胡琴 ,那个罐头盒子在拉弦处缠了一圈胶布,表面似有松香。志愿军战士不光有战胜敌人的本领和智慧 ,还心灵手巧 ,懂得就地取材 ,精心制作并悉心爱护着这把胡琴。在异国他乡的冰天雪地里,在短暂的战斗间隙 ,他们动情地演奏起祖国各地的民歌小调。优美而熟悉的乐曲给思乡的战士以精神上的慰藉 ,他们一定想到了祖国的山山水水、父老乡亲 ,从而坚定了保卫和平、守护家园的决心 ,增添了无穷的战斗力。这样看来 ,“两洲三国”胡琴已经不仅仅是乐器,它更是武器,应该与那些枪炮摆放在一起。

(作者:李皓)(李皓)

标签:

责任编辑:时尚